自利與理性-幸福人生與成功企業的重要條件

 古典經濟學源自於亞當史密斯的經濟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自利(Self-interested)與理性(Rational)的經濟人與完美市場的前提下,可以使社會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而達成社會福祉最大。這就是所謂的完美經濟世界柏拉圖世界。在這個世界,所有人民在物質生活方面滿意程度達到最高,無法藉由資源的重分配再達到更好的境界。 

 如果這個經濟世界不完美可能是由於市場不完美或市場失靈。 所以經濟學的教科書,特別是個體經濟學,有很多是探討為何完美市場的條件不存在所謂市場失靈以及如何來解決市場失靈 

 

另一個完美經濟世界的重要條件。 是自利與理性的經濟人。也就是每個經濟個體,包含消費者與生產者,都為自己做最好的打算與決策。 自利與理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自利是追求自我利益,理性是追求最適。 所謂自利與理性的經濟人是指他們自我利益的目標都非常明確,而且都能找到最適的決策去達成這個目標。 

 

自利不一定要自私。 所謂自私自利是指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利益,甚至傷害了他人的利益。自利與理性的決策可能是利人利己。有時候幫助別人,也間接地幫助自己,讓自我利益增加。所以自利與利人不一定互相衝突。 藉由市場機能 產生專業與分工以及市場交易, 其實就是利人利己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交易讓大家變得更好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off)。 在市場經濟每個人都從事他專業的工作,再藉由市場交易獲得其他生活所需的產品與服務。所以想喝牛奶的人就不必麻煩去養一頭牛。 

 

人性自利,大致上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韓非子最重要的著作韓非子 其實開宗明義即是表明人性自利。 現代心理學的實驗也 證實人性自利。 其實驗如下: 如果有10個單位要實驗者與陌生的他人分享,此試驗者通常會留給自己 9個以上的單位。 

 

但人是理性的假設則受到心理學家重大的挑戰。人的認知與計算能力有限 往無法做出理性的決策。 或許藉由人工智慧的幫忙可以改善這個缺點。 但是,人還是有很多的行為偏誤導致不理性行為。 例如框架效果,心理帳戶,過度重視立即的利益,而忽略長期的利益,視野過於狹窄,只用最近的記憶,跟隨大眾,調適預期(adapted expectation)而非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等等。 都是人的行為偏誤。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Thaler也曾說心理學的實證支持 大部分的人是普通人而非經濟人。 

 

心理學的行為學派指出,某項行為結果如果能獲得立即的利益,則行為者會重複這種行為。 這可以解釋為何玩電腦電視遊戲或線上遊戲會使人上癮。有些學生為何上課不認真,喜歡滑手機或睡覺可能是因為上課學習無法立即得到任何好處。 

 

人的不理性 根據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Kahneman 的說法,是因為人的思維有系統一跟系統二。 系統一是快思, 系統二是慢想。快思是直覺判斷, 慢想就是精打細算,深思熟慮。 大部分人都喜歡用系統一,而不願意動用到系統二。 而根據生理學家,人腦有感性跟理性的系統。 理性系統是以感性系統為基礎。 如果沒有穩定的情緒,很難做出理性的決策。人的情緒化往往做出非理性的決策。 

 

了解人的行為偏誤或非理性行為是非常重要的。藉由自己的系統二,三思而後行和人工智慧可以改善這些非理性的行為,讓我們的世界接近完美。 


自利理性的選擇一定是最佳的嗎?

留言

更多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人的行為偏誤(Behavioral Biases)與不理性(Irrationality)(為何需要人工智慧)

相互原則(Mutuality Principle)-保險的最高原則

相互寶-應用相互原則與金融科技的成功案例

認識經濟學 - 幸福人生的重要知識

自然生態保育、友善環境生產與經濟可行必須要消費者認同並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