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運動與養生

大家應該都同意,規律的運動可以使身體健康與長壽。但是甚麼樣的運動才會有好的養生效果是值得討論的。大家所熟知的運動都是屬於外家運動,比較強調心肺功能與肌耐力的訓練。也很強調肌肉不訓練,會造成肌肉流失,使骨骼負擔加重與受傷。 其實,中國道家很早就發展出一種氣結構的運動,稱為內家運動。內家的運動強調內運外動,所謂運動不只是身形的動作,更重要的是”氣場”在體內啟動與運作,體內的氣場與體外的動作形成律動,即所謂的”意臨、氣動、形隨”。要達到此運動模式,不是使用肌肉力的收縮,而是身心意念的鬆靜與開展,藉由鬆來做虛實與開合的轉換;不是身體局部的動作或單純的訓練肌力,而是凝神練氣,可增強人體自癒能力與先天免疫力,為一種身心靈合一的均衡運動。 內家運動重視筋的延展,肌肉訓練是被動的,強調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如此,可伸筋拔骨且活絡經脈,一舉達成有氧、肌力(阻抗)、伸展(柔軟度)與平衡等四大運動的功效。它可以融入在日常生活作息的行立坐臥,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一種運動。 以上外家運動與內家運動是根據外家拳與內家拳所新創的名詞。太極拳是最典型的內家拳,但是,如果打太極拳時都沒有內氣的運作,也不算是內家運動了。 如果你想來進入內家運動與了解如何實作,可進入下列的連結 內家運動入門 如何練氣功 氣結構的太極拳 簡易版太極氣功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談保險或買保險?

 如果談如何用錢來賺更多的錢時,大家應該都有興趣。然而,如果是談要花錢來避免將來意外,生病,失能或死亡帶來可能的損失時,就不是很多人有興趣了。可能的原因是,人本來就不喜歡談這些未來可能會面對的不幸的事情,保費太貴,保險公司理賠不乾脆等。底下是從行為經濟的觀點來看更多的原因。 根據保險學的教科書,對於發生機率低損失金額大的風險,保險是很好的理財工具。然而,由於發生機率低,不常 發生,所以消費者 會發現購買保險 後似乎 沒有什麼功用,就不再購買保險了 。 這樣的結果與 心理學的行為 學派的理 念是一致的。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認為, 若行為的結果是好的,則行為者會重複此行為;但如果行為的結果是不好的,這個行為就不再重複 。 行為經濟學家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對於決策者的風險態度也提出與古典經濟學家不同的看法。他們 以 心理實驗證明人在面對獲利機會 時會呈現 風險趨避的態度,但在面臨損失機會時,決策者的態度會是風險愛好者。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設計兩個實驗如下  :   1.      參加者先獲得 $1,000 ,參加者必須選擇 A 或 B 。 A: 一定得到 $500 ; B: 有 50% 機率得到 $1,000  或 $0   2.      參加者先獲得 $2,000 ,參加者必須選擇 C 或 D 。 C: 一定損失 $500 ; D: 有 50% 機率會損失 $1,000 或 $0   對於第一個實驗大多數的參加者會選擇 A ,亦即確定的獲利,所以他是個風險趨避 者。 但對於第二個實驗大多數的參加者會選擇的 D ,亦即不確定的損失, 所以 他是個風險愛好者。其實上面兩個實驗, A 與 C 的結果是一樣的,最後都是 得到 1500 元 ;而 B 與 D 的結果也是一樣的,他們有相同的機率分配   。 這兩個實驗除了反映出人的風險態度會隨著獲利或損失機會而有很大的不同。這是所謂風險態度逆轉 ( Preference Reversal) 的現象,亦即從風險趨避轉變為風險愛好。另外,這兩個實驗也反映出,所謂的框架效果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果是指,相同的問題,但以不同的方式來陳述,決策者會有不同的選擇   。這也是一種 行為的偏誤。 Deck and Schle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