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談如何用錢來賺更多的錢時,大家應該都有興趣。然而,如果是談要花錢來避免將來意外,生病,失能或死亡帶來可能的損失時,就不是很多人有興趣了。可能的原因是,人本來就不喜歡談這些未來可能會面對的不幸的事情,保費太貴,保險公司理賠不乾脆等。底下是從行為經濟的觀點來看更多的原因。 根據保險學的教科書,對於發生機率低損失金額大的風險,保險是很好的理財工具。然而,由於發生機率低,不常 發生,所以消費者 會發現購買保險 後似乎 沒有什麼功用,就不再購買保險了 。 這樣的結果與 心理學的行為 學派的理 念是一致的。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認為, 若行為的結果是好的,則行為者會重複此行為;但如果行為的結果是不好的,這個行為就不再重複 。 行為經濟學家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對於決策者的風險態度也提出與古典經濟學家不同的看法。他們 以 心理實驗證明人在面對獲利機會 時會呈現 風險趨避的態度,但在面臨損失機會時,決策者的態度會是風險愛好者。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設計兩個實驗如下 : 1. 參加者先獲得 $1,000 ,參加者必須選擇 A 或 B 。 A: 一定得到 $500 ; B: 有 50% 機率得到 $1,000 或 $0 2. 參加者先獲得 $2,000 ,參加者必須選擇 C 或 D 。 C: 一定損失 $500 ; D: 有 50% 機率會損失 $1,000 或 $0 對於第一個實驗大多數的參加者會選擇 A ,亦即確定的獲利,所以他是個風險趨避 者。 但對於第二個實驗大多數的參加者會選擇的 D ,亦即不確定的損失, 所以 他是個風險愛好者。其實上面兩個實驗, A 與 C 的結果是一樣的,最後都是 得到 1500 元 ;而 B 與 D 的結果也是一樣的,他們有相同的機率分配 。 這兩個實驗除了反映出人的風險態度會隨著獲利或損失機會而有很大的不同。這是所謂風險態度逆轉 ( Preference Reversal) 的現象,亦即從風險趨避轉變為風險愛好。另外,這兩個實驗也反映出,所謂的框架效果 (Framing Ef...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