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過去人類的經濟發展,很多環境與社會的外部成本都沒有被企業認真的考慮。導致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造成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與許多重大天然災害,其所產生的生命與財產損失非常可觀,這是企業或市場經濟忽視外部成本的代價。 現在若要減碳排放,跟許多外部性問題一樣,必須靠組織機能與市場機能來解決。

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成本可以用碳費或碳稅將此外部成本內部化。若每噸碳排都課予一定的碳費或碳稅,企業就會考慮減碳排放直到每噸排放的效益等於碳費。若排放的效益小於碳費,則就不值得在排放了。其增加的成本也會反映在商品的價格,所以消費者也付出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因此,但,若碳費或碳稅高,則生產與消費自然減少,所以碳排也減少。但碳稅或碳費要訂多少才能達到減碳目標有賴政府的評估與精算。

碳稅或碳費若對有效減碳業者給予減免或適用較低稅率或費率,都會產生減碳的誘因。而碳費專款專用,應用在低碳獎勵補助,也會對鼓勵業者降低碳排。除非,政府將所有稅收分配到低碳獎勵補助的金額超過碳費,碳費會優於碳稅。

另一種方法是政府設定排放的上限,將這些排放量分配或拍賣給企業,並設置碳排放交易市場,允許企業間互相交易這些排放權。此時能有效率減碳的企業可以將多餘的權利出售,而需要多排放的企業可以購入額外的權利。碳排放價格可以由市場機能來決定。此時有排放量的設定,因此減碳目標較明確。碳排放交易的市場機能會使相對有效率的減碳廠商從事減碳工作或出售權利。以上的企業是被控排企業,其形成的碳權市場為強制碳市場(官方市場)。

另一種碳權市場為自願碳市場(非官方市場)。其碳權是某些企業主動利用減碳及碳捕捉行動、使用再生能源、植樹造林等自然碳匯的方式,或執行減碳專案,向國際減碳驗證機構申請認證所獲得的。

控排的企業,雖直接排放量(範疇一)不多或沒有,但仍會有用電的間接排放(範疇二)或其上下游企業的碳排(範疇三),以上三個範疇都會在碳盤查的範圍。碳盤查後的碳排放量也必須歸屬分配到企業的産品或服務,此即産品或服務的碳足跡,這些企業為了在ESG的評鑑獲得較高的評等,可以購入碳權來抵銷排放。有些國際大企業為了自己的ESG評等也會要求其供應鏈企業碳中和,此時供應鏈企業除了自身減碳外,也可以利用自願碳市場購入碳權來抵消碳排放。自願性的碳權交易市場,使企業除自我減碳外,也可以購入由相對有效減碳業者出售的碳權來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此外,基於責任投資原則(PRI),只有做好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公司股票才比較能獲得投資機構的認同或金融機構的融資(責任銀行原則)。基於責任消費原則,碳足跡小的商品才是消費者願意支持的,這些都會形成市場機能,促進淨零碳排目標的達成。



留言

更多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人的行為偏誤(Behavioral Biases)與不理性(Irrationality)(為何需要人工智慧)

相互原則(Mutuality Principle)-保險的最高原則

相互寶-應用相互原則與金融科技的成功案例

認識經濟學 - 幸福人生的重要知識

自然生態保育、友善環境生產與經濟可行必須要消費者認同並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